有異位性皮膚炎體質的寶寶
皮膚表皮保護力比較不好
所以除了勤擦油度適合的乳液以外
平常都會建議要選洗淨力溫和的洗髮精、沐浴乳、甚至是清水洗澡
但2019年底到2020年初起
COVID-19冠狀病毒的疫情開始出現
台灣人經過2003年的SARS、每年的季節流感
大家都被訓練得很好、知道除了「戴口罩」外,「勤洗手」是預防病毒的最佳方法
因為我們的雙手
正是把病菌帶進人體內的重要媒介
但實務面上
小朋友口罩戴不戴得住是個問題外
勤洗手的部份
不管是用肥皂、清潔劑加清水沖洗
或是用各式乾洗手、酒精
連很多大人的手都受不了、導致手指手掌出現濕疹、脫皮或乾裂出血
更不用講如果用同樣的力道去清洗皮膚比大人薄、細嫩的孩子
而帶有異位性皮膚炎體質的孩子皮膚保護力又比一般孩子差
更容易因為過度清潔而皮膚出問題
那麼
要如何預防或減少孩子皮膚出狀況的機會呢?
其實只要記得一個簡單易記的大原則:皮膚的保護力的變好變壞、就好比「數學加減法」
有人天生皮膚保護力好、有90分
也有人如異位性皮膚炎體質的孩子天生皮膚保護力差、可能只有70分
不同成份、不同洗淨力的清潔產品、都會對皮膚保護力產生扣分效果
使用洗淨力越強的產品、清洗時間越久、次數越頻繁,扣分會越嚴重
而扣分跌破一定門檻、皮膚就開始出狀況
所以關鍵就在於:怎麼讓皮膚保護力被「扣分扣少一點」
關鍵(1) 水的溫度
「水+肥皂/洗手液洗手」是清潔雙手+預防病毒最好的方式
水溫冷熱不影響預防病菌的效果、但熱水洗去皮脂保護層的「扣分」比冷水強
所以在天氣與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避免用溫度高的水洗手
關鍵(2) 洗淨力溫和的產品
使用「水+肥皂/洗手液」洗手可以預防病菌的原因
其一是因為可以把病菌從雙手皮膚表面沖走
其二是有些病菌的構造有機會被肥皂/洗手液破壞
有人或許會問:那單沖水也可以把病菌帶走嗎?
答案是可以、但有限
使用「水+肥皂/洗手液」的效果仍然遠比單沖水好
如果可以理解「水+肥皂/洗手液」在預防病菌上的作用是在於「讓病菌從手上被沖掉帶走」
那麼選擇洗淨力比較溫和的肥皂/洗手液就會是「扣分扣少一點」
關鍵(3) 乾洗手類產品
如果身處於不方便洗手的環境、但又有清潔雙手的需求時
乾洗手類產品是大家常用的選擇
但乾洗手類產品預防病菌的原理就跟洗手不同、是靠有效殺菌成份(如酒精)靠足夠的濃度和接觸時間將手上的病菌殺死
但乾洗手類產品、也會同時破壞皮膚保護力造成「扣分」的效果
因此
市面上也有添加「護手配方」的乾洗手可供選擇
使用這類產品也可以「扣分扣少一點」
關鍵(4) 乳液或護手霜
使用「水+肥皂/洗手液」或乾洗手後
已經被扣的分是既定事實
但我們可以靠清潔完後「勤擦乳液或護手霜」來稍稍補分
雖說被洗掉的皮脂和乳液相比、一定還是原本皮膚自然的皮脂最好
但乳液護手霜有擦絕對還是比沒擦要好
關鍵(5) 洗手的時機
每個家長教養照顧孩子方式本來就不會一樣
先生照顧孩子和太太照顧孩子、標準也會不一樣
因此什麼時候洗手也會因人而異
上面說過、洗手越頻繁、扣分會越嚴重
那什麼時候要洗手呢?
台灣疾管署的宣導、建議應該在「吃東西前」「看病後」「上廁所後」及「打噴涕後」洗手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 的建議是:在以下容易接觸或傳染病菌的時刻應該要洗手:
- 處理食物的前中後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preparing food)
- 吃東西前 (Before eating food)
- 照顧有嘔吐或腹瀉的病人前後 (Before and after caring for someone at home who is sick with vomiting or diarrhea)
- 處理傷口的前後 (Before and after treating a cut or wound)
- 上廁所後 (After using the toilet)
- 幫寶寶換完尿布後或處理完上完廁所的小孩後 (After changing diapers or cleaning up a child who has used the toilet)
- 擤鼻涕、咳嗽、打噴涕後 (After blowing your nose, coughing, or sneezing)
- 接觸動物、飼料或排洩物後 (After touching an animal, animal feed, or animal waste)
- 幫寵物準備食物後 (After handling pet food or pet treats)
- 接觸垃圾後 (After touching garbage)
希望大家在疫情持續時
除了戴口罩勤洗手減少感染機會外
也能利用以上提醒的小重點減少扣分、趨吉避兇
讓大人、小孩及異位性皮膚炎體質的小寶寶的皮膚保護力不要因為被扣分跌破門檻而皮膚問題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