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08蘋果日報
唬爛 4名牌化妝水「只是水」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0708/34353847
(全文請見上方連結,不再贅錄)
今天早上就接到記者的電話
說要訪問這個話題
不過不巧我不在台北
所以只在電話裡交換一下想法
這篇報導的來源
是2012.7.7的英國太陽報
http://www.thesun.co.uk/sol/homepage/news/article4415358.ece
內容特別指到這些噴霧比汽油還貴六十倍
結果只是水
其實這也不是什麼新踢爆的話題
三不五時就會有這樣的新聞出現
大多數保養品的最主要成份就是水
裡面所有成份+瓶罐+包材的成本跟實際售價的差距很大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
這件事我的看法有以下幾點:
(1) 不能只單用拆解後的成份成本評估價值而刻意忽略中間其它的有形、無形的人力物力
必須要以最終的產品來評估價值
不然
核電廠的螺絲和家裡牆上的螺絲
飯店裡的牛肉麵和美食街的牛肉麵
價錢就會是一樣的
(2) 有些品牌的產品
的確有作過實驗證明對某些皮膚狀況有改善的效果
也發表在期刊上
(3) 我認為這個新聞最重要的
也是化妝品產業裡一直最為人所垢病的點
就是過度包裝後的行銷文字
讓消費者對使用產品後的效果有不正確的期待
化妝品不管在美國或台灣
依法都不能宣稱療效
但是
保養品廠商或公關公司
就開始玩起文字遊戲
避免使用直接與療效有相關的詞彙
改用一些具連想性又不直接牽涉治療、療效的糢糊字眼
如:喚醒皮膚活性、封殺黑色素、鑽石般光采……
讓消費者不斷地在一波波的行銷活動中
不斷地反覆被激起希望後又落入失望
如果這類的噴霧產品
定位在:使用方便、源頭純淨無污染、隨時隨地可補充皮膚水份
我認為它擺在架上、標這個價格
有需要的人就去買
沒需要的人就掰掰
很公平完全沒有爭議
但是如果廠商為了希望消費者能買單
而明示暗示使用了保養品以後會有一些根本不可能發生的神奇改變
那麼
我必須不客氣的講
這樣的行為並不誠實
保養品對皮膚仍有一定的功用與價值
廠商在市場自由競爭下、考量成本獲利後推出多少售價的什麼商品
只要是客觀、不浮誇地陳述產品特色
那麼
這整件事
就只不過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勾」而已